临潭人闹元宵声势浩大,参加扯绳大赛的人数众多。
看,一群虎腾腾茂生生的各族雄壮后生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;一簇簇花枝招展婀娜多姿的各族姑娘从四乡八路结伴而来。这些壮实的后生和婀娜多姿的姑娘们,穿戴各异,语言各异,但他们的心中却燃烧着火一样的热情和满怀的激动。
他们踏着积尘,顶着昏日,任凭寒风吹彻,但欢腾的嘻笑声在洁雪上迅疾地滑过,飞翔在空寂的山野里,朴实得像远山里不甘寂寞的风笛,吹奏着欢愉的乐章。
她们踩着冰雪,迎着疾风,轻溜溜地像一群飞翔的哨鸽,狂舞在空旷里,飞扬的流苏,飘扬的丝带,点燃红红绿绿的生命,弹奏起一曲曲情调撩人的轻音乐。
睁大眼睛瞧一瞧,看一看!
这个时候,县城里各家各户住进了不同民族的亲戚和朋友。咱们的县城叫旧城,其实它是一个团结之城,友爱之城,更是和谐之城,有一句古话是这样形容的,叫“三石一顶锅”,就是说临潭是汉回藏三个民族共同支撑的团结友爱的“大锅”,这句古话道出了临潭县汉回藏三个特有民族的关系,既形象又生动,既具象又实在。这里的群众从小耳濡目染,就是在“三石一顶锅”的氛围中成长的。每个人都生于斯,长于斯,也必将死于斯,但必定是支撑一顶锅的一颗石子。
民族团结和友爱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里从小就迅速地萌发着,生长着,都必将长成一棵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。元宵节万人扯绳活动就是“三石一顶锅”的绝版再现和各民族团结友爱的象征。
傍晚,华灯初上,洮州城南北走向的主街道人如海声如潮,花灯耀人。两条早已准备好的“绳”横铺在街心,绳头犹如游龙似地头碰头静卧十字街中央,正在等待那千钧一发的时刻。有谁曾见过用这主绳直径达16.5厘米的钢缆绳扯绳呢,这也许是历史的一个画面,也许是历史的一个重现。主绳按旧俗摆放在十字街中央,由广众推荐的“少壮”担任“连手”负责每局的胜负,并与对方联结“龙头”(即绳头),传统的扯绳活动,在每年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晚上举行,每晚三局,三晚九局。
据《洮州厅志》载:“其俗在西门外,以大麻绳挽作两股,长数百十丈,另将小绳连挂于大绳之中,分上下两股,两钩齐挽。少壮咸牵绳首,极为扯之,老弱旁观,鼓噪声可撼岳,为上古牵钩之遗俗。”那时扯的绳,是各户捐来的麻绳,尚且“鼓噪声可撼岳”,可见当时扯绳场面之壮观。
赛前各自将绳捆扎成头连、二连、三连、连尾(俗称双飞燕),扯绳总长1808米,重约8吨。2007年的那次扯绳参与人数达15万,是“扯绳”史上绳之最重,直径最大,长度最长,人数最多的一次比赛,盛况空前,堪称世界之最, 2001年7月,“万人扯绳”被载入世界基尼斯纪录。依托历史悠久的元宵节万人拔河,2008年,临潭县被国家体育总局、中国拔河协会授予“全国拔河之乡”荣誉称号。
比赛开始,参赛者按居住地域呼拥而上,迅速分成上下两片,分挽绳的两端,双方连手将刚硬的桦木楔子串在龙头中央,以鸣炮为号,开始角逐,此时月华东升,皓月当空,霎时,爆竹声、哨子声、呐喊声、音乐声、观众的喝彩声融为一体,山岳为之震动!大河为之沸腾!人心为之震撼和颤荡!这时候,整个大街上没有一个闲人,没有一个不鼓劲的人,就是那耄耋之人,也会拄着棍子使劲地呐喊。每一个参与者都扯得汗流浃背,后背上都渗着一大片汗渍,冒着热气,如进了蒸锅似的,这就叫一个畅快淋漓。
此时此刻,雄健的后生们齐吼着舞耍着的龙头翻涌着起伏着相吻相拥。一捶下去木楔紧扣龙头相连,一根绳,一条心,向各自的方向奋力拼搏,数万个服饰各异但神情一致,目标一致的后生们就发狠了,忘情了,疯狂了,忘记了往日的辛劳、疲惫、忧愁、烦恼,充分体现着大西北人的粗犷、豪放与执着,那绳如巨龙流动、蛟龙出水,忽上忽下,或动或静,相争相持,气势为虹。于是在青藏高原的洮州就爆出了一场壮阔、豪放、火烈、激荡、令世人震颤和永存记忆的巨型舞蹈。
一声齐吼,惊天动地,使冰冷窒息的空气变得燥热,变得火爆;使沉寂的大地变得颤动,变得激动;使恬静的月光惊得飞溅四开变颜变色;使困倦不已的世界亢奋着来不及打个懒颤,一醒无眠。
好!看!
各族后生们在吼,齐吼,万人齐吼,吼出了他们的心声,吼出了他们的团结和目标,也吼出了一方水土的韵致。那博击的众吼,震撼着你我,烧灼着你我,激励着你我,它让你我以撼天动地的姿态如此鲜明地感受生命的存在、活跃、奔腾和强盛。也会让你我在瞬间惊异于他们居然能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、撼天动地的能量。
这是一个600多年记忆的存活和再现。
这是一场600多年惊心动魄的搏击和凝聚。
好一个洮州万人扯绳!这是一种疯狂的舞蹈,梦幻的激烈释放。
好一个洮州万人扯绳!让挥洒的汗水化卸了洮州人遥远记忆的苦恋,把思恋江淮故地的念想化成了一种团结的力量。
好一个洮州万人扯绳!把洮州人的痛苦和欢乐,生活和梦幻,向往和追求,凝聚和拥抱,浓缩交织在了那一声声地呐喊中,齐吼中,而后哗然升华成了一种象征,一种万民齐仰的象征。